- 孟珍珍;师力;郑妙生;曾照坤;
探讨了聚硫醇/伯胺混合固化剂发生黄变和结皮现象的原因,并对结皮过程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醇本身不会发生黄变,黄变现象主要是由于活泼的伯胺基易在O2存在下氧化分解为偶氨基和氧化偶氨基所致;结皮部分有明显的酰胺基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惰性气体可有效避免黄变和结皮现象的产生。
2012年11期 v.2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晨;季永新;
将两性丙烯酸酯单体与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在一定条件下共聚,制得可聚合型高分子乳化剂;然后将其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苯丙乳液聚合,得到阳离子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当w(乳化剂中两性单体)=11%(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预乳液滴加时间为3 h、聚合温度为80℃、保温时间为1.5 h、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为乳液聚合的引发剂且w(AIBA)=0.6%(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采用预乳化单体滴加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的阳离子乳液,其稳定性良好、单体转化率较高。
2012年11期 v.2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小玲;张卫红;
以淀粉为原料、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司盘-60/吐温-60为复合乳化剂和环己烷/三氯甲烷为油相,采用反向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g-PAA(淀粉接枝聚丙烯酸)水凝胶;然后以自制磁流体对该水凝胶进行功能化改性,并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得磁性淀粉-g-PAA水凝胶微球。结果表明:磁性微球对Cu2+的吸附过程可用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磁性微球对Cu2+的吸附容量随Cu2+浓度增加而增大,并且其吸附容量在Cu2+浓度为50 mg/L时达到24.98 mg/g;磁性微球对Cu2+的吸附容量随pH增加而增大。
2012年11期 v.2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聂亚楠;田孝才;吴凯;汪济奎;
以淀粉接枝聚醋酸乙烯酯(淀粉-g-PVAc)作为增强组分,环氧树脂(EP)作为耐水改性组分,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粘接强度较高、耐水性较好的玉米淀粉胶粘剂。结果表明:当m(淀粉-g-PVAc)∶m(EP)=2∶1、w(淀粉-g-PVAc/EP)=70%(相对于氧化淀粉乳质量而言)时,改性淀粉胶粘剂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其干态剪切强度和湿态剪切强度分别为4.50、2.51 MPa,黏度为0.875 Pa.s;该改性淀粉胶粘剂在胶合板生产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2年11期 v.2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高小君;俞娟;王晓东;黄培;
采用静置提拉法制备了聚酰亚胺(PI)/聚全氟乙丙烯(F46)复合薄膜,并考察了复合薄膜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表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PI与F46能很好结合;与纯PI薄膜相比,PI/F46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PI/F46复合薄膜的热膨胀系数为60.01×10-6K-1,其热稳定性明显高于纯F46薄膜。
2012年11期 v.21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发兴;卫晓利;肖忠良;
以聚氧化丙烯二醇(PPG)为软段、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硬段和磺酸型低聚酯二元醇(DPSA)为亲水扩链剂,采用自乳化法合成了系列高固含量的稳定WPU(水性聚氨酯)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该WPU微乳液的粒子呈椭圆状,其粒径呈多元分布,并且该微乳液具有假塑性流体的特征;随着DPSA含量的不断增加,WPU微乳液的粒径逐渐减小、粒径分布变窄且固含量增大;当w(DPSA)=8%时,WPU微乳液的固含量高达56%,并且其低温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俱佳。
2012年11期 v.2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郑云武;朱丽滨;顾继友;黄元波;
以三聚氰胺作为改性剂,制备MUF(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共聚树脂)胶粘剂;然后以最终n(F)/n(U)比例、缩聚阶段n(F)/n(U1)比例和三聚氰胺加入量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旋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探讨了合成工艺参数对MUF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游离甲醛含量、胶接强度和甲醛释放量的回归方程是显著的,也是可拟合的;游离甲醛含量主要受到n(F)/n(U)比例的影响,而胶接强度和甲醛释放量则受到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既显著又复杂;当n(F)/n(U)=1.3、n(F)/n(U1)=1.9和w(三聚氰胺)=16%时,胶合板的胶接强度达到GB/T 9846—2004标准中I类板的指标要求,甲醛释放量达到GB/T 9846—2004标准中E1级指标要求。
2012年11期 v.2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恩惠;黄红英;常志州;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水解酸碱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及其用量对改性UF(脲醛树脂)胶粘剂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确定了合成该改性UF胶粘剂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当水解底物浓度为12.5%(即SPI/水质量比为1∶7)、碱用量(即固态NaOH/绝干SPI质量比)为1%、水解时间为40 min、水解温度为85℃和水解SPI对尿素的替代率(即绝干SPI水解物/尿素质量比)为15%时,改性UF胶粘剂的性能满足GB/T 14732—2006标准要求;改性UF胶粘剂大多数指标的变异系数<5%,说明该最优方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FT-IR表征结果表明,SPI与甲醛-尿素共聚体系发生了化学反应。
2012年11期 v.2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曾念;谢建军;丁出;饶小波;肖淼;
以Ba(OH)2/NaOH为复合催化剂,采用两步加入甲醛法合成了高邻位PF(酚醛树脂)胶粘剂;然后以间苯二酚为改性剂,比较了不同n(甲醛)∶n(苯酚)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对PF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2.0 h、n(甲醛)∶n(苯酚)=1.7∶1.0,w(NaOH)=2.0%、w(Ba(OH)2)=3.0%和w(间苯二酚)=10.0%(均相对于苯酚质量而言)时,所得产物的性能相对较优;催化剂Ba(OH)2的引入,能有效提高邻位羟甲基含量、降低固化温度和加快固化速率;间苯二酚的引入,可有效加快PF胶粘剂的固化反应。
2012年11期 v.2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俞丽珍;龚颖;刘璇;周健;
以间苯二酚作为改性剂,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最终甲醛/尿素(F/U)配比、酸性阶段pH和间苯二酚加入量对UF(脲醛树脂)胶粘剂的游离甲醛含量和胶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最终n(F)∶n(U)=1.3∶1、w(间苯二酚)=3%(相对于尿素总质量而言)和酸性阶段pH为5.0时,UF胶粘剂的游离甲醛含量降至0.30%、胶接强度为2.64 MPa且耐水性显著提高。
2012年11期 v.2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赵容;张利存;宋倩茜;蒋文伟;
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的浓度、反应体系pH、低温反应时间、升温持续时间和高温反应时间等为试验因素,以雾度和透明度为考核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合成安全玻璃用夹层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当PVA水溶液的浓度为10%、体系pH为1.1、低温(10℃)反应时间为4 h、从10℃至65℃的升温持续时间为4 h、高温(65℃)反应时间为4 h和w(丁醛)=70%(相对于PVA质量而言)时,自制安全玻璃片(夹层由该PVB粉末在实验室条件下压制而成)的雾度(0.2%)、透明度(89.2%)和产品缩醛度(75.42%)均满足安全玻璃的指标要求。
2012年11期 v.2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