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田;陈治军;谢纯;潘忠文;刘向阳;
以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107胶)为基胶、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交联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为催化剂、KH-550为硅烷偶联剂、钛酸正丁酯和硼酸正丁酯为助剂、二甲苯/石油醚为混合溶剂(两者体积比为5∶1)、二甲基硅油(DMS)为消泡剂、气相白炭黑(GPS)和玻璃鳞片(GF)为混合填料,制备了双组分有机硅胶粘剂。研究结果表明:当A组分中m(107胶)∶m(DMS)∶m(溶剂)∶m(偶联剂)∶m(GPS/GF混合填料)=100.0∶27.0∶38.0∶1.0∶26.0、m(GPS)∶m(GF)=60∶40和B组分中m(交联剂)∶m(催化剂)∶m(助剂)∶m(溶剂)=1.5∶0.5∶4.0∶10.0时,所得胶粘剂的综合性能相对最佳;此时,该胶粘剂的附着力为5.12 MPa(钢基体)和6.71 MPa(混凝土基体),并且其耐热性和耐酸性俱佳。
2016年09期 v.2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伟华;杜放;宋来;李英民;
以H3PO4(磷酸)、Al(OH)3(氢氧化铝)和Zn O(氧化锌)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铝-锌复合磷酸盐胶粘剂;以Mg O(氧化镁)和M剂作为复合改性剂,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合成该胶粘剂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m[Al(OH)3]∶m(Zn O)∶m(M剂)∶m(Mg O)=35∶26∶10∶8时,所得胶粘剂的储存稳定性良好;通过加热硬化(200℃处理20 min)得到砂芯的初始拉伸强度(σ0)为2.10 MPa,在相对湿度低于60%的环境中胶粘剂的24 h拉伸强度(σ24 h)≥1.83 MPa,并且砂芯发气量(≤10 m L/g)和溃散性良好,能够满足铸造的生产要求。
2016年09期 v.2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永新;张林林;张英强;
以含氢环体和VCHO(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为主要原料、甲苯为溶剂和氯铂酸-三苯基膦络合物为催化剂,采用硅氢加成反应法制备了环氧改性含氢环体。研究结果表明:以反应程度为考核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合成环氧改性含氢环体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5℃、m(催化剂)=1.00 mg、反应时间为6 h和n(含氢环体)∶n(VCHO)=1∶4。
2016年09期 v.25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廖宏;陈捷;黄勇;
用EP(环氧树脂)-酸酐胶粘剂粘接HR-2抗氢钢,制成的胶接件在萘环境中储存1~2 a后会出现脱胶现象。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D)法、热失重分析(TGA)法、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红外光谱(FT-IR)法对萘环境中胶粘剂的性能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萘升华后渗透至胶粘剂内部,致使胶粘剂氧化降解,故胶粘剂的硬度降低、粘接强度下降;胶接件在萘环境中室温储存1 a后,其拉伸强度接近于0,因而发生脱胶现象,说明在萘环境中不能采用粘接的连接方式。
2016年09期 v.25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斌;李爱元;孙向东;
以苯乙烯(St)和异戊二烯(IP)为改性剂,无水AlCl_3(三氯化铝)为催化剂,采用阳离子共聚法合成了HMA(热熔胶)增黏用间戊二烯(PD)树脂,并着重探讨了各组分掺量和共聚条件对PD树脂的蜡雾点、混合甲基环己烷苯胺点(MMAP)、双丙酮醇浊点(DACP)和熔融黏度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w(PD)≥25%、w(St)=10.0%~15.0%、w(IP)=15%~25%(均相对于粗PD质量而言)、n(单烯烃)∶n(双烯烃)≥0.33∶1、投料温度为20℃、保温温度为55℃及反应时间为3 h时,PD树脂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并且其与天然橡胶(NR)、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和PB(聚丁二烯)等弹性体的相容性相对最好。
2016年09期 v.2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詹锋;王宇旋;李桂妃;
以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共聚二元醇、聚氧化丙烯三元醇和MDI(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单组分HEWPS(遇水膨胀型聚氨酯止水胶),并研究了HEPE(遇水膨胀型聚氨酯弹性体)的遇水膨胀行为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HEWPS之性能符合JG/T 312—2011标准中PJ-400级指标要求;介质温度越低,HEPE的体积膨胀倍率越高;介质溶液浓度越高,HEPE的初期体积膨胀速率越滞后,但对最终体积膨胀倍率无影响;浸水过程使得HEPE的拉伸强度和总伸长率分别降低了89.94%和63.24%,但HEPE经吸-脱水处理后体系内部结构稳定,长期浸水耐久性良好(拉伸强度和总伸长率无变化)。
2016年09期 v.25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弘利;李会录;韩江凌;张挺;魏珂;
以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和DJ-12(聚醚多元醇)为单体,配以溶剂(丙酮)、催化剂(间甲苯二胺)和缓凝剂(柠檬酸)等助剂,制备出单组分水溶性聚氨酯(SPM型浆液)堵漏灌浆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该灌浆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90℃、反应时间为2.50~3.00 h;当w(溶剂)=25%~35%、w(—NCO)=7.00%~8.00%(均相当于灌浆材料质量而言)时,所得灌浆材料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好,其发泡率为400%~470%、压缩强度为9.0~10.0 MPa且包水量(为14倍)相对最大。
2016年09期 v.25 25-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军海;李志洲;王俊宏;
以玉米淀粉为接枝骨架、聚乙烯醇(PVA)为保护胶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乙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丁酯(BA)为接枝单体,采用接枝共聚法制备了改性淀粉木材胶粘剂。研究结果表明:当w(淀粉)=20%(相对于胶粘剂质量而言)、m(BA)∶m(VAc)=3∶1、m(引发剂)=0.32 g、V(氧化剂)=0.8 m L和m(PVA)=3.5 g时,改性淀粉木材胶粘剂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好,其各项性能均达到HG/T 2727—2010标准中的指标要求。
2016年09期 v.2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庞琳;俞马宏;
以大豆蛋白粉、生化复合改性剂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无醛胶粘剂;然后采用添加法制备了阻燃型大豆蛋白胶粘剂,并将其应用于无醛阻燃刨花板的制备。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磷-氮-硼阻燃剂(FR-B)时,所制备的阻燃无醛胶粘剂具有相对最好的综合性能,其不仅能显著提高刨花板的阻燃性能,而且对刨花板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当w(FR-B)=7%(相对于刨花质量而言)时,刨花板的阻燃性能相对最好,并且其各项力学性能均满足GB/T 4897—2015标准中的指标要求。
2016年09期 v.25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任学勇;杜洪双;任新;沈旭;贾贺然;常建民;
以生物质热解油、R(间苯二酚)和F(甲醛)等为原料制备热解油-RF(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粘剂,采用响应曲面试验法优选出合成该胶粘剂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合成该胶粘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热解油替代率20%、n(F)∶n(R)=0.76∶1和升温后反应时间13 min,此时胶粘剂的剪切强度、木破率和剥离率等均满足GB/T 26899—2011标准中对集成材用结构胶的使用要求;热解油-RF胶粘剂的粘接性能与纯RF胶粘剂接近,但其成本因引入了廉价的生物质热解油而明显降低。
2016年09期 v.2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素琴;朱永青;苏前龙;杨建平;
以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牌号112-152E)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牌号K90)为胶粘剂、硬脂酸钠为赋形剂和甘油为保湿剂,并加入防腐剂,制备了相应的固体胶。探讨了112-152E、K90和硬脂酸钠掺量等对固体胶的硬度、粘接性能和耐高温性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w(112-152E)=75.0%、w(K90)=6.5%、w(甘油)=6.0%、w(硬脂酸钠)=6.0%、w(防腐剂)=0.2%和w(去离子水)=6.3%(均相对于固体胶质量而言)时,制得的固体胶之性能完全满足QB/T 2857—2007标准中的指标要求。
2016年09期 v.2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